关注DDH
髋关节发育不良(DDH)是我国常见的关节发育畸形之一。据柳叶刀报道,DDH早期诊断困难,普通查体漏诊率高达60%;一旦治疗延误,致残率高达55%,是青壮年接受截骨保髋或关节置换手术的首要病因;由于手术区域毗邻重要神经血管、手术操作复杂、并发症高发,导致术后疗效远不及预期,造成严重劳动力损失及卫生经济负担。
目前,我国DDH诊疗面临3大关键技术难题:
1、发病机制不明,早筛体系有待完善。
如果DDH患儿在出生3个月内确诊并接受正确治疗,治愈率约为90%。该病致病机制不明,发生发展隐匿,普通体检极易漏诊。欧美国家借助新生儿髋关节超声筛查技术,几无晚期病例。
2、保髋手术难度大,技术规范有待普及。
以髋臼周围截骨术为代表的保髋手术,是治疗青少年及40岁以下成人DDH的主要术式。保髋手术区域周围血管神经密集,手术难度大,截骨不愈合及神经损伤发生率高,是最复杂的骨科手术之一,治疗理念及操作技术亟需规范和普及。
3、置换手术并发症高,人工关节亟待创新。
关节置换是治疗成年人DDH的终极手段。DDH解剖学-生物力学-运动学机制复杂,手术难度大,现有人工关节尚不能完全适配中国DDH人群,导致置换术后脱位率及不等长率高,关节使用年限显著低于股骨头坏死等髋关节疾病。
针对DDH“早期筛查难、保髋创伤大、置换易失败”等3大突出问题,本次会议围绕“诊断筛查体系、保髋特色技术、置换创新技术”,展开学术讨论与分享,向实现“全生命周期DDH规范化诊疗”的目标砥砺前行。